省政府:
为全面展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加速推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山东体育强省建设做出贡献,我市确定申请承办2014年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
一、优势条件
济宁区位优势独特,地处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现辖12个县(市、区)、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5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822万人口(列全省第4位),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在鲁南5市中经济总量最大,产业实力最强,资源禀赋最好,文化影响最广,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日益提升。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为承办省运会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争当淮海经济区排头兵战略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拼搏实干,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2008年全市GDP达到2122.2亿元,经济总量列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24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9.45亿元,列全省第5位。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市区内拥有一个五星级、三个四星级和五个三星级宾馆,可以提供400人集中住宿办公的三个距离较近的接待宾馆,完全能够满足大会办公和各代表团团部需要,同时保证为裁判员、运动队、编内工作人员提供舒适安逸的住宿条件和卫生实惠的伙食,24小时提供热浴。驻地与赛场的乘车距离最长不超过8公里,能保证裁判员、运动队用车,并能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和食品卫生检疫。全方位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确保驻地和赛场安全。通讯设备先进,能够随时保证移动通讯、数据通讯、图像传输、多媒体、互联网通讯畅通,保证赛事现场直播。市内交通便利,环境宜人,空气质量良好,年平均气温为13.3℃—14.1℃,非常适合举办大型赛事。
(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交通设施,为承办省运会提供了独具特色吸引力和便利条件。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是轩辕黄帝、少昊帝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三孔”、邹城“四孟”、水泊梁山、佛都汶上、烟波浩渺的微山湖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济宁交通便利,便于各市代表队来济参赛。京沪、京九、新石三条铁路,京福、京沪、日东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国道在境内交织成网,济宁(曲阜)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地航线,往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动车组在我市兖州站停靠,京沪高铁曲阜站正在建设,计划2010年底通车。本届省运会若落户济宁,对于加快鲁南、鲁西南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全省体育均衡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浓郁的体育氛围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兴起,为承办省运会积聚了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兖州、邹城、微山、梁山、嘉祥、金乡、曲阜、汶上等8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争创”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济宁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评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北京奥运会和十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扩大了体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群众体育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浓厚,全市城市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0%,农村体育人口达到30%以上,承办一届精彩热烈和谐圆满的全省体育盛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市全民健身广场无论规模、档次、功能及设施在全国堪称一流,下步将成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全市所有县(市、区)都建起了全民健身广场,部分县(市、区)规划建设了体育中心,体育公园和社区健身苑遍布城乡,70%的乡镇建起了文体中心,50%以上的行政村配建了体育设施及器材。这些都为我市承办省运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为承办省运会打造了优良的办赛氛围和设施基础。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可喜成绩,涌现出了张超军、张德常、陈芳、许海燕、徐淼、潘晓婷等国家级运动健将,实现了奥运会成绩零的突破,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振兴山东体育贡献奖”、“第十一届全运会参赛先进集体”和“第十一届全运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比赛场馆日臻完善,现有市体育馆、健身馆、游泳馆、网羽馆,市体育训练中心的小松柔道馆,兖州市、邹城市的体育馆,兖矿集团的游泳馆,微山县水上项目训练基地,北湖度假区赛艇、皮划艇的比赛场地,市区科苑会馆的游泳馆等各类体育设施。曲师大、济宁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驻济高校体育设施完备,均可安排赛事活动。在建的市文体中心规划占地面积1200亩,其中一期工程体育场占地405余亩,投资3.5亿元,能容纳35000名观众,将于2010年底前竣工;二期工程设计已经完成,高标准的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和射击射箭馆计划2013年底前竣工。兖州市、汶上县等12个县(市、区)体育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中。同时拥有先进的篮球、排球、柔道、拳击、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足球等比赛设施、器材和设备。届时,完全可以满足除帆船、帆板和场地自行车项目以外的承办要求。
(五)多次承办国家和省高水平比赛,为省运会积累了丰富的赛事经验。我市曾经多次承办国家级篮球、足球、竞走、射箭,省级乒乓球、拳击、散手、体操、排球、乒乓球等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能力和承办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优秀赛区。2009年10月刚刚承办了十一届全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在场馆设施、赛事组织、氛围营造、安全保卫、后勤服务、来宾接待等方面都达到了一流水平,受到赛会官员、裁判员、各参赛队和媒体记者的一致好评,完全具备了承办全省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市已具备了承办2014年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的条件。如申办成功,我市将组建多个配套工作班子,调集专门力量,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努力把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办成一届精彩、热烈、公平、公正、和谐、圆满的体育盛会
二、保障措施
市委、市政府对申办省运会高度重视,为确保申办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申办工作。2009年11月27日,市政府召开第24次常务会议,听取体育工作情况汇报,就全运会济宁赛区总结表彰、出台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申办省运会等作了专题研究;2009年12月12日,市委召开第88次常委会议,通报全运会济宁赛区情况,研究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正式确定申办2014年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同时确定2010年1月上旬召开十一运济宁赛区总结表彰暨建设体育强市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会作重要讲话,号召全市人民积极行动,全力争办二十三届省运会。
(二)成立申办省运会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
(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市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把建设体育强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把“创强”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承办省运会提供资金保障。
(四)举全市之力办好省运会。确立以济宁为主赛区,12个县(市、区)、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度假区共同参与的办赛体制,加速推进全市体育设施建设。结合济宁北湖度假区的建设规划,建设可容纳3000人食宿的省运村,包括新闻媒体村和运动员村。2013年底前,每个县(市、区)建成一处设施完善的体育中心,使之具备承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和省级单项赛事的能力。
我市相信通过各方面积极努力,一定能把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办成一届精彩、热烈、公平、公正、和谐、圆满的体育盛会,向省委、省政府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当否,请批示。 |